初春时节,阳光和煦。走进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残疾人托养中心,只见万物复苏,生机勃勃。长廊下,10余个托养对象晒着暖洋洋的太阳,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天,阵阵欢声笑语传满庭院内外。
在云南驿镇开展日间照料,为群众做抽血项目
(相关资料图)
“康复乐园”显优势
祥云县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项目总投资1150.45万元,总占地面积6.9亩,于2022年7月26日投入试运营,2023年2月8日,正式投入运营。中心启动“阳光家园计划”项目,探索出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寄宿制托养服务+日间照料托养服务+居家服务”“三位一体”免费托养服务模式。提供残疾人基本生活照料和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辅导、职业康复和劳动技能训练、运动功能训练等方面的社会服务。
残疾人托养中心由祥云县中医医院承接运营,利用公立医院托养照护、医疗康复、医学资源优势,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医护人员、护工等20余人,为残疾人托养及医疗、托养、康复为一体保驾护航,构建出一个康复乐园、和谐家园。
目前,托养中心设有床位60张,包含双人间及三人间。根据残疾人托养需求,中心划分为办公区、生活区、医疗区、康复训练区、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区等多个功能区,设有中医综合治疗室、运动治疗室、物理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器械训练室、心理咨询室、文娱训练室以及工疗、农疗室、户外训练及休闲区。
托养对象正在康复训练区训练
“三位一体”显成效
祥云县中医医院康复科医师杨兰从中心试运营开始,就一直在中心为残疾人做托养服务。几个月来,她每天负责接诊病人,询问关心病人病情及适应情况、开医嘱、制定康复计划……重复的工作内容让杨兰习以为常,但最让她引以为豪的是看到一个个病人病情日渐好转。“每一个来到中心的病人,几乎都是坐着轮椅进来,看到他们通过托养服务进行康复训练,病情慢慢有起色,甚至康复出院,觉得很有成就感。”杨兰说。
来自祥云县下庄镇刘营村7组的刘世桂,今年58岁,10多年前,因脑梗身体偏瘫,行动不便,被评定为脑梗后遗症肢体残疾一级。
多年来,他自身也坚持不懈地做康复训练,但也只能拄着拐杖短距离行走。去年7月,他拄着拐杖来做了1个月托养康复,今年刚过完年,他又积极地来中心做第二次托养康复。现在,刘世桂已能从最初的行动不便,到现在脱拐散步四五公里,还能去买菜。“去年来做托养,康复效果很好,拄了10多年的拐杖都不用了,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啊,今年有这个机会,我又积极地来了。”刘世桂开心地说。
目前,托养中心像刘世桂一样,采用24小时集中居住和照料的寄宿制托养模式的,共开展了66人。另外,还开展了在社区就近、就便日托的日间照料模式30人,通过组织或机构以上门的方式为分散居住在家庭中、不适宜、不愿意到机构且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居家服务80人,极大程度上改善了残疾人生存发展条件和生活质量,满足了残疾人及其家庭对托养服务的需求,减轻了残疾人家庭照护负担。
祥云县中医医院康复科医师杨兰正在为病人诊疗
“摒弃纯养”显长远
祥云县残疾人托养中心负责人龙庆表说:“中心除持续探索和创新服务质量和模式,提供更好的人性化服务外,还带动已康复的托养对象创业、就业,促进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实现自食其力,走上幸福小康路。”
托养中心全面提升残疾人托养质量,将残疾人康复、培训、就业等多项关联的残疾人托养服务整合为“一件事”。通过对托养对象进行职业康复和劳动技能训练,完善综合素质,增强个人生存能力,实现托养对象公开就业、脱贫致富,也有助于鼓励其他托养对象增强信心,实现“自立自强”。目前,中心已有3个托养对象托养结束康复后,在中心转为残疾人辅助性用工实现就业,负责中心清洁、绿化及入托残疾人照护工作。
去年来中心托养的杨洪群和阮正涛,康复后,转为残疾人辅助性用工。杨洪群说:“我在中心工作快半年了,保洁对我来说很轻松,每个月还有1000元的收入,对于我们来说,能有机会实现就业,很感恩,也很开心。”
下一步,祥云县将继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做深做实残疾人事业,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为全县1.48万残疾同胞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托养服务,打造出优质品牌,实现“托养一人、幸福一家、影响一片”的社会效应,持续助推祥云县残疾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云南网通讯员 陈治学 罗荣熠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