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上建缆车,将成上海新地标? 世界信息

项目正在进行可行性论证

上海造山不够,还要造跨江缆车?

“造山”指的是上海在世博文化公园内建造的双子山,“跨江缆车”则是指名为“浦江之心”的缆车项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召开的2023上海旅游投资促进大会上,“浦江之心”跨江缆车项目将启动的消息正式对外披露。

据了解,“浦江之心”项目将串联黄浦江两岸,具体连接浦西徐汇滨江金融城和浦东世博文化公园,建成后将是上海黄浦江上第一条跨江缆车。

上海在黄浦江上建跨江缆车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上海当地媒体报道,该项目“关注度高,审批流程比较复杂”,“在积极推进”。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证实,“项目正在进行可行性论证。”

航拍上海黄浦江天际线。图/视觉中国

从造山到建跨江缆车

4月4日,2023上海旅游投资促进大会上,中国旅游集团总经理王海民表示:“我们将发挥集团国际化的优势,创新打造黄浦江跨江缆车‘浦江之心’,为游客和市民搭建一条连通浦东浦西的空中走廊,为上海增添一张动感时尚的新名片。”

日前,这一由中国旅游集团、西岸集团、香港置地集团三方合作打造的项目在徐汇滨江举行签约仪式。

事实上,黄浦江上打造跨江缆车的构想并非最近才提出,早在30年前就有人提出类似的构想。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文化传播研究所原主任陈先元,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从小生长在黄浦江边,目前居住在徐汇滨江。他1992年曾在由浦东新区新闻办主办的月刊《浦东开发》上发布过一篇《黄浦江高架旅游观光索道畅想》的文章。

陈先元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时他的建议是从外滩到陆家嘴建一条观光索道。谈到黄浦江建跨江缆车有可能变为现实,他非常高兴。但他坦言,当时的设想不够成熟。他说,如果建在外滩的话,可能会影响到陆家嘴和外滩的整体景观,“(现在的构想)比我当时的初步构想要成熟得多”。

不止陈先元,在黄浦江上建缆车也是不少上海人的共同想法。据媒体报道,2017 年,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建设市民“金点子”征集活动上,就有不少市民建议,徐汇滨江到世博文化公园建观光缆车。

值得一提的是,世博文化公园内建造的双子山,也诞生于普通市民的“金点子”。在该次“金点子”征集活动上,许多市民提出,能否在园内建一座山,让游客拾级而上,在山顶饱览黄浦江两岸风光。

市民的建言被采纳,2020年10月15日,双子山项目开工,目前已经封顶,能看到山体的轮廓和部分绿化种植。在设计上,双子山外形延续上海本土山体形态,和真山无异,但内部则采用空腔结构,一、二层设置了1500个停车位,四、五层还有展区和展馆。

据了解,双子山最高峰高度达到48米,是中国首座高度超过40米的人工仿自然山林,也是世博文化公园标志性景观之一。

回到跨江缆车项目,2020年2月,香港置地以310.5亿元获取徐汇滨江综合开发用地,并将该项目定位为“西岸金融城”。当年10月18日,西岸金融城举行奠基仪式,提出实施“顶奢十字”和“跨江缆车”的构想,形成连接浦江两岸的新文化地标。

而黄浦江修建跨江缆车的构想,首次出现在官方文件是在2021年。2021年上海发布的《上海市“一江一河”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徐汇滨江-世博文化公园等区间越江缆车方案研究。”根据该规划,上海要在滨江建设顺畅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构建兼顾休闲游憩与跨江通勤功能的水岸交通体系。

同年3月1日,徐汇区重大办印发《2021年徐汇区重大工程建设计划》,其中,“浦江之心”越江缆车被列为区重大工程预备项目。

又一个“长江索道”?

事实上,上海黄浦江上要打造首个跨江缆车的消息,在官宣一周前就已广泛流传。3月29日,一张“浦江之心”跨江缆车项目签约仪式的照⽚在网上流传,引发广泛讨论。

在社交媒体上,有上海网友表示,“黄浦江上要造缆车了,开心,我们上海就是缺一个缆车。”还有网友表示“这个规划太绝了”,“期待跨江缆车,重庆已有,很是羡慕”。

不过,也有网友对此持不同意见。有网友表示,“观光黄浦江,浦西浦东有各种方式,造什么缆车,画蛇添足。”还有网友说,“横跨浦东浦西的方式太多了,何必搞这种,不伦不类。”

作为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将上海分隔成了浦西和浦东两部分,随着浦东的开发,如何解决浦江两岸的交通不便,成了黄浦江发展规划的重点。

目前,黄浦江上建成通车的越江桥隧共有30座,其中13座越江大桥、17条越江隧道,并且还有渡轮可以通行。如此之多“贯通”两岸的过江通道,为何还要建跨江缆车呢?

从官方文件以及企业表述上看,相较于长江索道兼具交通功能和观光价值,黄浦江缆车项目,从一开始的定位就并非交通工具,而是强调旅游功能。“浦江之心”跨江缆车,也是作为上海重大文旅项目进行披露的。

作为一种交通工具,缆车通常适用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的地区,一般在景区比较常见,在城市交通中并不多见。国内拥有跨江缆车的城市,最为人熟知的是重庆。

重庆跨江缆车项目——长江索道建成于1987年,是为缓解市民“出行难”而建设的城市公交设施,由重庆市客运索道有限公司运营。在2010年前后,随着交通功能减弱,转为文旅项目。

2020年11月18日,长江索道景区当选“成渝潮流新地标”,备受游客追捧。目前保留的长江索道,往返于渝中区(市中心)的新华路和南岸区的上新街,单程票价20元,保留了部分交通系统的属性。

中国索道协会秘书长黄鹏智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重庆长江索道交通属性现在“已经弱化”,目前更多的是旅游价值。“我们还把它纳入城市交通系统,但目前实际上是一个景点,是把索道作为主体,把站点周边联合起来打造形成的景区,这是它的一个特点。”他说。

据了解,规划中的“浦江之心”跨江缆车紧邻上海市内环,西站点位于徐汇滨江西岸金融城核心商业地块,东站点位于黄浦江沿岸世博文化公园内部。据称,此处为黄浦江的转弯口,河道较窄,具有建造优势。

陈先元认为,在这个位置建跨江缆车是比较合适的。他说,世博文化公园位于黄浦江的中游,两岸距离在三四百米左右,“如果在这个位置建一个观光索道,既可以看到陆家嘴的风光,还能看到徐汇滨江两岸的景致”。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刘德艳认为,缆车作为一种极具标志性的旅游符号,极易引发漫步滨江两岸的游人,产生在浦江两岸穿梭的兴趣,可以把浦东和浦西的文旅由相对分开的状态直接联动起来。

中国重庆长江索道。图/视觉中国

会成为上海新地标吗?

长江索道已经成为重庆的一张独特的“城市名片”。那么,黄浦江缆车能否成为上海又一张“城市名片”呢?

在黄鹏智看来,在城市中建一条索道,对整个城市的整体美化,以及对两岸的交通便利都会有提升。他说,如果跨江索道修建适宜,从空中观赏黄浦江两岸的景色,是有一定观光价值的。

另外,跨江缆车是动态的,能给人以“灵动”的观感,尤其是晚上,如果进行一些灯光装饰,作为一种风景线还是很有特点的。

据了解,除了前文提到的重庆,世界上还有不少城市的缆车,也成为“城市名片”,比如纽约、伦敦等地。

以纽约罗斯福岛空中索道为例,1976年开通时只是作为一种临时公共交通解决方案,但经历长时间的使用后,空中索道却成为颇受当地民众欢迎,甚至不可或缺的出行方式,每年为200万名乘客提供服务。

由于该缆车最高点可达75米,且位于纽约市中心,可观赏纽约城市景观和天际线,很受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欢迎,已经由交通工具变成纽约的一张“城市名片”,引来不少游客专程搭乘。

相对重庆和纽约空中索道的“悠久历史”,以阿联酋航空冠名的伦敦空中缆车则建设较晚,于2012年正式通车。该空中缆车横跨泰晤士河,可以从90米上空观赏伦敦市的景色,已经成为热门打卡地,开通以来运送数千万人次。

陈先元介绍,现在黄浦江观光只有三种形式:一是从浦东看浦西,二是从浦西看浦东,三是乘坐黄浦江邮轮看两岸。“如果在黄浦江上建一个缆车,可以有第四种形式观赏两岸的景色,而且是动态的。”他说。

在他看来,如果这样一个观光缆车建成的话,对上海的旅游会有很大的提升。“相信这样一个构想实现以后,能够成为上海的另外一个地标。”他说。

有分析认为,相较摩天轮等项目,缆车具有跨越两岸的空间连通性,是一个更具有城市影响力的文旅项目,对两岸区域和服务设施的影响也更大。

当然,相对于重庆长江索道和纽约罗斯福岛空中索道的历史积淀和浓厚的人文优势,作为新生事物,黄浦江跨江缆车未来能否打造成为城市文旅地标,还有待时间检验。

“台风天怎么办?”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上海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同时又是长江入海口,平均海拔只有2.19米。因此,也有人疑虑这样的地形条件是否适宜建缆车?

“非要学重庆,人家重庆市两边有山,地形复杂,上海都是平原。”一位网友表示。还有人担心,“这个跨度真的实现得了吗?”“台风天怎么办?”

黄鹏智表示,从技术角度讲,在黄浦江上建一条索道难度并不大,但因为是建在城市里,要综合考虑的因素会比较多,涉及的层面比较广,比如城市规划、通航需求、安全性问题等,加之资金投入巨大,且需要协调各方,审批和建设周期可能都会比较长。

在应对台风问题上,黄鹏智说,只要能够保证在大风或台风之前停止运行,确保索道上没有缆车吊箱,“一般来说问题不大”。“在沿海一带索道并不少见,没有因为台风把索道刮倒的情况”,除了影响正常运行以外,通常不会对索道设备本身造成影响。

至于保证通航,黄鹏智表示,只要索道架设能够满足通航高度,保证通航不是问题。

不过,黄鹏智提到,索道建设的安全性问题,要做充分论证。如果黄浦江跨江索道的长度按照500米估算,每天的运量可达到四五千人,在满员的情况下,一旦出现故障停运,双向悬停在江上的旅客可能会接近200人。

他说,考虑到通航因素,索道高度最少要在三四十米以上,如果发生故障吊箱在空中悬停,救援工作是有一定难度的。

据黄鹏智介绍,索道救援通常有三种方式,第一是通过缓降器把人放到地下,但因为是跨江,就需要船只来配合。第二是用直升机救援,但受到诸多客观条件影响,有一定的难度。第三,就是自我救援,即用各种技术手段让索道低速运行,确保“能把人给送回站点”。

在他看来,索道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救援问题是一个需要充分考虑和论证的问题。“前期论证非常关键”,他说,“如果验收时救援和安全措施不到位,是无法运行的。”

关键词:

推荐阅读

京ICP备2022016840号-41

联系我们:2 913 236 @qq.com

版权所有 ? 2020 华东印刷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投稿合作| 法律声明| 广告投放

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网站声明。本站不作任何非法律允许范围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