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为了让搬迁群众既能“搬得出”,又能“稳得住、能致富”,遵义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围绕搬迁群众就业、后续产业帮扶、公共设施完善、社区融入等重点,及时部署推进、完善政策保障、强化跟踪监测,走出了具有遵义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路,为群众幸福生活“加码”。
遵义不断完善安置地基本公共服务,在安置区新建社区综合服务站(中心)65个,周边资源覆盖162个,配置图书室170个,文体活动中心180个,老年服务中心150个,儿童活动中心147个。配置教育设施、完善教育服务,确保搬迁群众子女能就近就地获得良好的教育,目前,全市易地扶贫搬迁适龄子女就读人数37816人,全部实现应读尽读。安置点医疗机构全部实现标准化建设,均有合格医生,配齐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实现了全覆盖。
为了满足群众住房需求,指导基层落实好搬迁群众在城镇购买商品住宅,安置房不作为首套房、同等享受购房贷款等相关优惠政策,多渠道解决搬迁群众因人口自然增长导致的住房困难。目前,通过保障性房源集中安置、房屋租金补贴等途径解决住房困难群众740户3858人。
通过劳务输出、东西部劳务协作、就近就地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创业带动等方式解决搬迁劳动力就业,遵义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户均一人以上稳定就业”的目标。建设扶贫车间122个,扶贫基地34个,吸纳就业2090人,在安置区实现保洁、物业管理等公益性岗位就业4131人。统筹考虑城镇和农村安置区,把安置区产业发展融入县域经济发展进程,立足资源禀赋条件,发挥比较优势,积极争取上级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谋划建设一批产业项目,助力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促进社区集体经济积累。
制定印发了《遵义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乡村(社区)治理专项行动方案》,明确17项重点工作任务,将责任细化到成员单位,定期调度工作推进情况,健全党组织领导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区)治理体系,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参与的社区服务格局。并不断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引导搬迁移民感恩党、感恩国家,促进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激发内生动力,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钱诚
编辑 卢世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