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是重大民生工程,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改善城镇老旧小区居住环境和功能品质。
【资料图】
“十四五”期间,全省力争完成2005年底前建成、有改造需求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5923个,基本完成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任务。今年我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计划改造1246个小区,涉及居民23.44万户,计划改造建筑面积2267.13万平方米。
老小区新面貌
住得更舒心
路面翻新、雨污分流、弱电下地、墙面刷新……去年,滁州市琅琊山脚下的野芳园小区,出现人人艳羡的可喜变化。
78岁的倪玉庆老人走出家门,在广场上晨练,心情舒畅。“去年小区全面改造,不仅铺设了沥青路面,畅通了消防通道,还实现了雨污水分流,更新了健身设施,环境比以前好多了。”提起小区的变化,倪玉庆赞不绝口。
野芳园小区位于滁州市琅琊区琅琊街道,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因建成年代较长,小区道路损毁严重,建筑外立面墙漆剥落、雨污混流,公共照明设施缺失,强弱电线路私拉乱扯,自来水管道老化,缺少公共停车位,服务功能缺失严重,严重影响小区形象及居民的生活质量,群众改造意愿强烈。2022年3月,当地住建部门启动了野芳园小区提升改造工程,改造后的小区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受到小区居民的一致欢迎。
琅琊区住建局负责人吴月介绍:“针对老旧小区占地面积小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先拆违建后拓空间的主导思路,拆除了老旧小区阳光房、楼顶搭建、庭院扩建等历史违章建筑,为后续提升绿化、增设停车位和加装电梯等改造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2020年至2022年,该区先后对光明园等17个老旧小区实施整治改造,项目总投资约1.6亿,改造面积约38万平方米,惠及居民3500余户,改造内容包括小区外立面、道路、雨污分流、弱电、屋顶、新增机动车车位和非机动车车棚、新增健身器材、完善监控消防设施、绿化提升等。
近年来,我省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惠民生扩内需、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重要抓手, 自2016年起,将其列入省级民生工程项目强力推动。截至2022年底,全省累计改造小区5796个,完成投资259.3亿元,惠及居民165.56万户。
省住建厅房产处负责人表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关乎发展,关乎民生。我省在摸清老旧小区底数的基础上,建立改造项目储备库。在改造前全面开展老旧小区“体检”,了解小区建成年限、土地性质、房屋状况、相关基础设施、群众改造意愿等情况,系统诊断并找出“难点、堵点、群众关切点”,靶向确定改造内容,建立改造项目生成机制。同时,强化要素保障,破解融资难题,挂图作战加快实施改造,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
创新筹资渠道
多元投入保障
老旧小区改造成本高,资金压力较大。在工作推进中,存在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不高,居民出资意愿不强,地方资金保障压力大等问题,迫切需要拓宽筹资渠道,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省住建厅房产处负责人表示,破解资金瓶颈,一方面,搭建社会力量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平台,2021、2022年我省组织地市优选市场化连片改造项目,开展线上、线下招商,鼓励建设公司、开发企业、运营公司等参与改造,签约项目46个,投资金额超50亿元。另一方面,加强与国开行、农发行金融信贷协调合作,专门设计符合老旧小区特点的相关信贷金融产品,近两年国开行、农发行支持我省老旧小区改造贷款金额16.27亿元。
传统改造方式资金来源主要为自有资金和房地产开发贷,房地产开发贷产品利率高、周期短、需要抵押物,且安置类项目无法获得贷款,筹集资金的压力较大。为此,合肥市创新城市更新投融资模式,以多元投入保障城市更新。通过申报城市更新专项贷、土地出让金返还、前期项目开发利润滚动投入等方式,多渠道破解资金难题。同时,实施主体还可通过开发的商业、停车场等项目,产生长期稳定现金流收益。通过打出一系列组合拳,解决了片区批量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减轻自有资金投入压力。
一边是热闹时尚的城市商业街区,一边是破旧凌乱的连片城中村,走进合肥市包河区卫岗王卫片区,城中村与周围的城市景观形成强烈反差。
为破解老城区旧改项目自身资金难以平衡的难题,合肥市以2.4平方公里的包河区卫岗王卫片区为试点,建立存量资源统筹协调机制,将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承载力与片区开发强度进行匹配,对收益率高低不同的项目进行“肥瘦搭配”,反哺片区内安置房、学校、党群中心等公益性项目建设。相关做法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向全国进行复制推广。
传统城市改造项目是统一收储、集中安置,经营性地块单独出让,配套设施政府投资建设,若安置地块复建面积较大,地方政府难以做到收支平衡。合肥市通过“肥”(经营性地块出让等)“瘦”(安置房建设、公共服务补短板工程等)搭配,以组合方式出让,有效实现从“土地收入平衡”到“市场化经营平衡”的转变。
创新改造模式
实现提质升级
今年以来,全省各地积极回应民生关切,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进度,推进改造提质升级。合肥市召开老旧小区改造专题培训会,打造县区级示范项目。马鞍山、宿州市组织设计师进小区,推进“一项目一方案”。黄山市在改造方案设计中融入“徽”文化特色元素。滁州市坚持体检先行,摸清待改小区“难点”“堵点”;铜陵市结合城市更新,优化老旧片区改造方案,完善居民生活服务设施。池州市将主城区23个小区整合为3个大片区,采用EPC模式,实现统一设计、统一改造、统一管理。亳州、阜阳、淮南、安庆等地扎实开展前期群众工作,提高业委会成立比例,发放民生工程卡,选聘义务监督员参与改造。六安市协调管线单位,推进小区弱电“四网合一”改造。
合肥市坚持“拆留改”并举,综合采用拆除重建、整治提升和保留保护等方式,有效改善区域人居环境和城市品质。以王卫片区改造为例,一方面,对年代久远、老旧杂乱的上下卫、吴夹衖等城中村区域实施征迁;另一方面,对部分老旧小区、沿街老旧建筑、破损道路和街头游园实施综合改造提升,此外还将进一步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新建一批学校、卫生服务中心、绿地公园等。
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合肥市加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全面推进老旧小区的水电气、通信网络等地下管线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设施功能。同时,利用拆违拆临腾空地,整合社区边角地,新增文化休闲场地、体育健身场地、休闲广场扩大公共活动空间。统筹民政、教育、卫健等部门,补齐小区的养老、抚幼、医疗等民生服务短板,大大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度。
3年来,合肥市共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10个、涉及建筑面积1368万平方米、居民户数15万户。实施老旧住宅加装电梯973部。结合改造提升和规整水电气热信等各类老旧管线19万米;通过整合小区的边角地和拆违拆临腾空地,共新增文化休闲场地4.6万平方米、体育健身场地1.1万平方米、体育健身器材615套(台),增设地面停车位1.9万个、新建地面停车场98个。新建改建托育设施8个、助餐服务中心15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4个、卫生服务设施28个、养老服务设施3个。
淮南市田家庵区姚家湾片区城中村总占地面积678亩,是全省现存最大集中连片城中村之一。淮南市分片推进城中村改造,把岸线治理与旧城改造结合起来。该片区涉及征迁房屋67万平方米,总户数2785户。目前,已签订协议2702户、签订率97%,已拆除46万平方米、拆除率69%。
省住建厅房产处负责人介绍,创新改造模式,要推进多方协同共治。指导各地通过采取大片区统筹平衡、跨片区组合平衡、小区内谋求资金平衡等模式实施改造。对老旧片区项目进行整体打包和设计,利用拆违、廊下、屋顶、闲置房屋等空间,补齐停车、路网、“一老一小”社区生活服务短板,促进硬设施和软环境整体提升。
同时,巩固改造成果,还要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对改造后的小区,因地制宜采取社会化物业管理、社区托管、居民自管等方式管理。如,芜湖市镜湖区福达龙昌花园改造项目,改造前开展规划师进社区,引导居民全程参与,改造后建立社区和街区服务平台,引入专业物业公司提供长效运营服务,形成“一核多元、共同缔造”的社区治理机制。(记者 范克龙)
责任编辑:王振华
关键词: